首頁最新消息 》「西式框架 東方內涵 陳茂萱──致力於東西方文化融合的作曲家」

最新消息

越智出版社秉持用心經營理念,提供最優質的之服務,誠摯歡迎您的光臨或來電洽詢。

陳茂萱教授在國內音樂創作的園地裡,持續耕耘超過半個世紀,累積了量多質精的音樂作品,可以說是臺灣音樂界一位最殷實的園丁。

(原文刊載於 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專刊)

作曲家陳茂萱,1936年出生於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的音樂世家。祖父陳世南擅長二絃,曾組「北港南管樂團」,配合廟會慶典所需,經常舉辦演奏活動。父親陳家湖是一位在地方上極受敬重的仕紳,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,家中藏有台灣第一部之日本河合鋼琴。因喜愛西洋古典音樂並長於吹奏小號,遂匯集好友多人籌組「北港樂團」,經常排練,為一極具水準之地方性樂團,1940年曾奪得政府舉辦之台灣區管樂團比賽第一名。在父母親的引導之下,陳家子女都投入了音樂學習的領域,每一個人都至少擅長一種樂器演奏,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合奏時,儼然是一個小型管弦樂團。深厚的家學淵源再加上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薰陶,開啟了陳茂萱日後的音樂學習之路,東西方文化的兼容並蓄也成了陳茂萱在音樂創作風格上的一大特色。

八歲由母親陳林觀蘭啟蒙,開始學習鋼琴。時值二次大戰期間,在逃避砲火空襲之際,仍認真練琴不綴。台灣光復後,繼續師承日籍鋼琴教師柳川富士惠(Yanagawa Fujie),並開始自修家中珍藏之音樂理論書籍。1963年起又跟隨劉澤洋學習鋼琴,隨林東哲學習和聲,在高中畢業之前,除鋼琴演奏技巧之外,已具備豐富之音樂理論知識,為日後深入學習打下了厚實的基礎。

1955年考入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,主修鋼琴,先後師事周遜寬、張彩賢、張彩湘等留日名師,同時跟隨張錦鴻、蕭而化學習和聲學、對位法。1960年許常惠自法學成歸國,引進現代西洋音樂創作語法並介紹現代西洋音樂發展趨勢,對陳茂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跟隨許常惠學習樂曲分析與作曲法,不僅開拓了陳茂萱的音樂視野,同時在許師的鼓勵之下,陳茂萱開始勇於提筆創作,展現其澎湃的音樂思維,1960年完成了處女作〈鋼琴奏鳴曲第一號〉。在這首初試啼聲的作品當中,他採用了中國七聲調式為主要素材,運用西方的主題呈示、發展、變奏等寫作手法,在風格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東西方音樂元素水乳交融的特色。

1961年從台灣師大音樂系畢業之後,分發到基隆市立第一中學擔任實習教師,陳茂萱在教學之餘仍努力從事音樂創作,這一年他完成了〈鋼琴奏鳴曲第二號〉,這首作品除了發表於〈江浪樂集〉首次音樂會之外,1965年也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藝術中心演出。

台灣的現代音樂創作最重要的推手毫無疑問應該是1960年從法國學成歸國的許常惠。除了在學校教書以外,許常惠還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,大力鼓吹台灣的音樂創作應該向當代的西洋音樂發展路線看齊。為了鼓勵年輕作曲家勇於發表作品,許常惠在1961年籌組了第一個音樂創作團體〈製樂小集〉並定期舉辦音樂會。做為許老師最早的入門弟子,陳茂萱在1963年與好友陳振煌、李如璋、張邦彥、梁銘越、許博允、丘延亮等共同組成了另一個音樂團體〈江浪樂集〉,同年12月在台北市國際學舍舉辦第一次作品發表會,之後在1965年又於中國廣播公司舉辦第二次的作品發表會。台灣樂壇在這短短的幾年之間,又有〈新樂初奏〉、〈五人樂集〉、〈向日葵樂會〉等相繼成立,一時之間現代音樂創作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展開。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上,陳茂萱成了台灣音樂現代化最重要的親身見證者之一。

1965年9月,陳茂萱與同鄉段悅治小姐結婚,在當時封閉而保守的年代,他們的婚禮除了傳統儀式之外,還伴隨著現代化的西式音樂會。陳茂萱在會上親自彈奏〈鋼琴奏鳴曲第一號〉獻給新娘,同時還發表了新作〈小提琴二重奏〉,由兩位妹妹擔綱演出。隔年,他轉任於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(今嘉義大學),至1970年出國進修為止,他又創作了〈低音管奏鳴曲〉、〈鋼琴無言歌曲集1-6首〉、〈小交響曲〉、〈豎琴小品三首〉、〈交響詩:財神臨門〉、〈交響詩:雁〉以及學術著作《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之曲體與作曲研究》。

在從事音樂創作十年之後,不滿足於自己的藝術成就,陳茂萱開始想要出國學習,向先進的西方世界取經。1970年辭掉教職,原本要追隨許常惠的腳步到法國留學,適逢中法斷交無法順利取得簽證,只得轉往奧國維也納,進入維也納大學研究。在這個歐洲文化古城裡,他聆賞到了量多質精的音樂會,讀到了圖書館裡資料豐富的藏書,接觸到了當代許多著名的音樂家,更重要的是浸淫在經過數百年孕育而出的藝術文化氛圍,使他深刻地體認到一種民族文化的形成,必然要有深厚而扎實的底蘊,再加上長時間的層層積累才能成就傲人的音樂文化。也就是在這個留學階段的體認,奠立了陳茂萱立志不僅要成為一位作曲家,更要成為一位民族音樂文化的耕耘者;不僅要使自己的作品名留青史,更要使後輩的學子有機會接觸、學習屬於自己文化的音樂教材。

留學期間,陳茂萱除了研究、學習、創作之外,也尋求作品在國外演出的機會。1972年2月,〈交響詩:財神臨門〉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首演,獲得了高度的好評,也讓他在創作的道路上更具信心。

1972年回國,應聘於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教職,1974年獲選為新成立的亞洲作曲家聯盟常務理事。隔年轉回母校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教,此後的二十五年間,持續地奉獻於音樂創作、教學、推廣的工作,直到退休為止。

1976年,陳茂萱創作了兩首合唱作品〈懷念〉和〈春天〉,同時完成了重要的管弦樂作品〈第一號交響曲〉。除此之外,一直到1980年為止,這個時期主要的心力都投注在管弦樂作品的創作上,計有:〈木琴與弦樂的奏鳴曲〉(1977)、〈第一號為弦樂的交響曲〉(1977)、〈交響曲:民謠風〉(1977)、〈第一號小提琴、大提琴二重奏〉(1977)、〈第二號小提琴、大提琴二重奏〉(1977)、〈小號協奏曲〉(1978)、〈雙簧管協奏曲〉(1979)、〈第一號弦樂四重奏〉(1980)。

分享至FACEBOOK